首页 资讯 正文

观潮的螃蟹丨城中大厂的全“绿”以赴

体育正文 155 0

观潮的螃蟹丨城中大厂的全“绿”以赴

观潮的螃蟹丨城中大厂的全“绿”以赴

红网时刻(shíkè)新闻记者 丁晴 衡阳报道 衡钢在衡阳,绝对是企业中的“大(dà)咖”。 衡钢的全称是衡阳华菱钢管有(yǒu)限公司。作为城中大厂,往往都有五颜六色的光环(guānghuán)。 有人说它是红色。因为衡钢创建于1958年,湖南(húnán)第一支无缝钢管在这里诞生,一曲“钢与火之歌”已(yǐ)奏响六十七载。 有人说它(tā)是金色。因为衡钢在全球无缝钢管(wúfènggāngguǎn)行业位列第五,创造过很多“第一”。 也有人说它是绿色(lǜsè)。因为如今的衡钢厂区像公园(gōngyuán),其四大战略中,“绿色衡钢”排第一。 ▲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(yǒuxiàngōngsī)航拍(hángpāi)图。(除另有标注外,图片均由衡钢提供) 那么,它到底是什么颜色(yánsè)?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前夕,记者(jìzhě)来到衡钢探访。 “企融入(róngrù)城”还是“企城相离”? 成为(chéngwéi)城中大厂,衡钢“情非得已”。 1958年建厂时,衡钢位于衡阳的郊区。随着城市不断(bùduàn)扩张,衡钢厂区渐成(chéng)城市中心地带。 “企融入城”还是“企城相离”的抉择(juézé),摆到了台面上。 “衡钢(hénggāng)有自己的思考,搬迁不是治本之策,只有实施清洁生产,走绿色发展的路子,才能实现钢厂(gāngchǎng)与城市的和谐共生。”衡钢环保科科长王韬向(xiàng)记者介绍,早在2001年(“十五”规划初期),衡钢就“嗅”到低碳发展的信风(xìnfēng),确定了“绿色衡钢”的总体目标。 ▲衡钢花团锦簇,四季(sìjì)常绿。 不搞搬迁搞蜕变,首先(shǒuxiān)得改变厂区的“灰头土脸”。 育林工程率先破题。2016年,衡钢创新采用“复绿自产自用”模式,在厂区各处种下(zhòngxià)千株乔木(qiáomù)幼苗。桂花、香樟与夹竹桃、女贞错落分布,既满足吸附粉尘的工业需求,又构建出层次分明(céngcìfēnmíng)的生态景观。 如今,80万平方米绿化带覆盖厂区,42%的绿化覆盖率,大大(dàdà)超过(chāoguò)省级园林式企业35%的标准。 记者行走(xíngzǒu)在衡钢厂区,只见绿树成荫(lǜshùchéngyīn),鸟鸣阵阵,传统钢铁企业“傻大黑粗”的印象早已不复。 ▲白鹭经常飞到衡钢厂(gāngchǎng)区来“打卡”。 “绿化搞上去以后(yǐhòu),我们周边的空气质量更好了,连白鹭都经常飞过来。”在衡钢生活区住了55年的陈祖林(chénzǔlín),这样描述厂区变化。 “工厂变公园(gōngyuán),厂区变景区”,衡钢与衡阳市区湿地面积最大的公园——南湖景区毗邻,共同(gòngtóng)构成了一幅生态和谐的画卷。 “植绿”是表皮,“减碳”才(cái)是筋骨 据报道,从行业门类(ménlèi)来看,目前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(zǒngliàng)的15%左右,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。 在衡钢人眼中,绿色(lǜsè)转型不是选择题,而是生死攸关的必答题。 ▲衡(héng)钢厂区绿树成荫。 “近年来,衡钢(hénggāng)先后投入20个(gè)亿的资金用于‘绿色(lǜsè)衡钢’的打造,其中,12个‘小目标’就砸在了超低排改造项目上。”王韬给记者算了一笔衡钢的“绿色发展账”。 开始时,巨额资金的(de)投入压力、持续攀升的运行成本、少数员工对环保升级(shēngjí)的不理解,如同三座大山横在衡钢决策层面前。 但这场关乎“绿色衡钢”的蜕变之战(zhīzhàn)势在必行。 2019年,衡钢启动覆盖生产全流程的超低排(pái)改造,增加环保设施60套,构建(gòujiàn)起“密不透风”的绿色防护网。 到今年6月底,衡钢所有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将全部竣工(jùngōng)投运。 ▲衡钢的炼钢除尘系统有效(yǒuxiào)减少环境污染。 衡钢新增的炼铁原料场封闭(fēngbì)大棚(dàpéng),宛如一条条蓝色丝带的皮带通廊连接炼铁各大工序。 “这是我们的(de)‘皮带(pídài)通廊封闭改造项目’,有了它,整个厂区再看不到灰蓬蓬的场景了。”衡钢安全环保部负责人王辉说。 这个项目总(zǒng)投资约6000万元,对炼铁(liàntiě)区域转运站、配料(pèiliào)室等运输皮带进行封闭,其长度达3000多米,真正实现了“用矿不见矿,用煤不见煤”的清洁生产,能有效抑制以往露天运输中的粉尘外溢,改善(gǎishàn)厂区空气质量。 衡阳市(héngyángshì)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甘淄(kēgānzī)文向记者(jìzhě)介绍:“衡钢这些年在超低排放改造方面做了很多工作,颗粒物、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。” 数据显示:颗粒物减排(jiǎnpái)达(dá)68%,二氧化硫减排57%,氮氧化物减排78%。 ▲鸿华公司(gōngsī)的清洁运输车队。 近年来,衡钢先后获得“湖南省园林式单位”、“全国(quánguó)节能减排先进集体”、湖南省节水型企业(qǐyè)、湖南省绿色工厂等荣誉。 在衡钢(hénggāng)(hénggāng)工作了31年的老工友陈育伟向记者笑称:“如今在衡钢上班,一件白衬衣可以穿三天。” 钢铁行业是能耗大户,衡钢“变废为宝”,大力开展(dàlìkāizhǎn)循环利用工程。 衡钢先后投资6673万元,建成两座综合污水处理站(zhàn),废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8%,污水接近零排放(língpáifàng)。 目前,衡钢原料中,废钢(fèigāng)占比约40%,此举(cǐjǔ)让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73%左右、能耗降低46%左右…… “绿色(lǜsè)衡钢”,正一步步炼成。 “双碳”赛道上(shàng),衡钢在能耗、排放方面做(zuò)“减法”,在管理、技术方面做“加法”。 去年12月,衡钢双碳推进科成立,像一把精准的“手术刀”,剖开(pōukāi)每个生产环节的“碳足迹(zújì)”,“三个精准”重塑衡钢的碳管理体系。 摸底精准(jīngzhǔn)。联合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全流程碳盘查,摸清“家底”,为节能降碳提供科学依据(kēxuéyījù)。 管控精准。建立公司—分厂(fēnchǎng)—产线三级碳管理梯队,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,夯实“双碳”工作(gōngzuò)基础。 施策精准。制定《衡钢2025双碳项目(xiàngmù)总表》,明确(míngquè)资源投入优先级,为衡钢的全面绿色转型绘制出清晰路线图。 ▲用矿不见矿,用煤不见煤。一条条宛如(wǎnrú)蓝色丝带的皮带通廊,连接着炼铁各大工序(gōngxù)。 有了管理(guǎnlǐ)赋能,衡钢开足马力向绿色低碳转型。 比如,成为(chéngwéi)湖南第一家布局氢氧切割技术的钢企。 “氢氧切割过程烟尘小且无有毒、有害气体产生(chǎnshēng)。衡钢氢氧切割项目采购成本高达600多万元(duōwànyuán),在新技术领域上的投入(tóurù),我们可以说是不遗余力。”衡钢双碳推进科科长聂东勇对记者说。 当前,衡钢正在调研碳捕集技术(jìshù),准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食品级二氧化碳液体及(jí)固态干冰,既满足环保需求,又创造经济价值。 记者(jìzhě)注意到,环保管控的智能化细节在衡钢随处可见。 环保智能管控平台(píngtái)投入(tóurù)运行,涵盖有组织排放、无组织排放、清洁运输、视频监控、统计分析等管理模块,做到公司环保“一张(yīzhāng)图”管理。 ▲衡钢的环保智能管控(guǎnkòng)平台。 利用硬核(yìnghé)科技,衡钢玩转“绿色魔法”。 这家以无缝钢管闻名的企业,正在上演另一种“无缝衔接”——与自然和解、与城市共生,同时(tóngshí)也提供了(le)一些启示。 绿色转型中的(de)产城融合效益。衡钢绿色转型,带来的不仅是生态环境改善,还有(háiyǒu)产城融合效益。 产城(chǎnchéng)融合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。国家发改委曾在全国选择(xuǎnzé)60个地区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。 现在很多地方的产业园区远离城区,而产城融合能大幅(dàfú)提升交通(jiāotōng)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,节约成本。 衡钢的例子(lìzi)也证明,企业并不一定(bìngbùyídìng)要从城中搬离。产城融合也能倒逼企业绿色发展。 ▲衡钢厂区既有钢铁工业的硬核(yìnghé),又有生态自然的秀美。 钢铁行业“黑”变“绿”的(de)革新示范。钢铁行业在历史上承担了挺起中国经济(jīngjì)脊梁的使命,至今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“硬件”。 众所周知,钢铁生产带来高污染(wūrǎn)。国内钢铁行业正在从(cóng)“污染大户(dàhù)”向绿色环保转型,虽然过程艰难,但包括衡钢在内,许多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。 像钢铁这种传统“傻大黑粗”都能实现(shíxiàn)绿色转型,对其他行业来说,应该更有(yǒu)信心。 ▲湘江两岸,老工业基地衡阳展现(zhǎnxiàn)新貌。(图源:央广网) 绿色转型(zhuǎnxíng)是倒逼企业升级的契机。绿色转型主动走出“舒适区”,往往都伴随(bànsuí)着阵痛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 衡钢目前年销售额为150亿元。在目前钢铁行业平均利润率相对(xiāngduì)较低的背景下,砸大钱搞绿色升级,需要(xūyào)决心和魄力。 然而,正因为衡钢选择走(zǒu)绿色转型之路,才能不断推动科技创新、工艺改革,在(zài)实现绿色发展的同时,也推动起(qǐ)企业生产技术革新,进而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造血能力。 中国承诺在2030年以前(yǐqián)实现(shíxiàn)碳达峰,2060年以前实现碳中和。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,也是所有企业都面临的一道考题。 与其等到考试结束的“铃声”响起,不如像衡钢(hénggāng)一样,早点在“试卷”上(shàng)落笔。
观潮的螃蟹丨城中大厂的全“绿”以赴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